2003年3月无忧指数才市篇
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 |
从2月的最后一周无忧指数破掉10万大关后,3月的无忧指数一路飙高,四周均在10万个有效职位数以上,3月24日到3月30日更是到达了前所未有的13万之多,让人不免惊叹这个春天是否燃烧着夏天的温度。
京广两地一扫2月颓势,发动“绝地大反击”,有效职位数增长的幅度双双达到15%左右。沪深看去也是一片锦绣景象,上海更是继续保持着才市份额领先北京1个百分点的优势。
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一直都在呼唤大学生、呼唤人才的话,这个世纪伊始,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学生、甚至包括硕士生,便很快被“学历歧视”这一大棒打得竟然丧失了底气。今年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先就业后择业”的鼓励和关心压得学生心头沉重——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有近30万的毕业生未能就业;据有关专家预测,200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70%左右,将有64万人落实不了工作岗位。而今后大学毕业生每年还将递增10%—30%。
如今京、沪、穗、深四地已成为人才流动的集聚中心:深圳的非本地员工比例高达67%,北京、广州和上海也分别达到47%、32%和22%。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北京今年急需8万—10万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学士和硕士学位人才成为需求重点,分别占到需求总量的54.5%和28.8%。需求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岗位,占到总数的57%。涉及的专业有200多个,排名前10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软件、市场营销、计算机及应用、工业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市场管理、自动控制、电子系统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占人才总需求的48%。
上海方面,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人事部门把汽车制造、房地产业、港口航运业等13类专业划为今年引进高校毕业生的重点需求人才企业,而高级经营管理、城建工程项目管理、高级国际商务等12类人才也被定为今年上海紧缺人才。
据广东政府调查,2003年到2004年内广东近七成的企业不再增加员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0年到2002年,广东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教育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五个行业的从业人数逐年稳步增长,就业形势较为乐观。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五个行业的从业人数逐年减少,就业形势不乐观。
深圳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发展中的深圳中小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占全市总需求量的33.1%,比2002年增加2165人,增幅达64.3%。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与技术排在整个专业需求量的前四位,共需求4661人,占总需求的27.9%。加入世贸后各外向型企业所必须的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紧随其后,共需求4661人,占总需求的13.7%。文史类、行政类的人才需求量则相对较少。

各职能有效职位数,继2月全线飘红后,本月持续冲高。销售类、工程技术类齐头并进,继续占据各职能需求量的前两位。中国的汽车业被说成是5—10年发展看好的产业,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厂商也在迅速崛起,而上海现时大力发展的汽车装配行业正需要大量高级技工。据上海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公布的消息,上海最近三年对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每年需求增加都在50%以上,高级技工尤受青睐。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计委等5部门作出的调查报告显示,到2005年广州技能人才将缺口33万,汽车、石油化工、信息产业等行业技能人才奇缺,而目前高级技工、技师还不到总职工人数的万分之三。

各企业有效职位数自去年以来一直是浮浮沉沉,各自悲欢,难得3月春暖花开,全面丰收。民营/私企飞涨2308个席位,合资/合作非欧美企业和外商独资欧美企业也各自猛增1000多个职位数,一路高歌猛进。据《2002年横店人才网国内主要城市白领薪资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外商独资欧美企业的平均年薪最高,为61000多元,民营/私营企业的薪资水平最低,不足35000元。如果再考虑福利待遇的差别,公司性质对企业员工的薪酬影响更加深远。调查显示,不同性质企业的福利待遇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商独资(欧美企业),合资/合作(欧美企业),外商独资(非欧美企业),合资/合作(非欧美企业),国有效益好的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
对于一些经理人而言,外企和民企相比倒未必会绝对选择外企。外企的发展虽然严格、规范、科学,团队合作意识强,培训机会诱人,可外企的组织结构严密也导致了有时分工过细,可能无法接触到广泛的管理层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因此有些经理人宁愿选择去民企,那里有更为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能培养出独当一面甚至独当几面的能力。然而相对的风险可能也更大。如今已不是一个“终身受雇”的年代,但我们必须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确保自己在风云变换的职场得以立足更高、发展持久。

行业TOP 10的排名虽然没有变动,但位置互换起伏波澜不断。耐用消费品行业跳升两位,3月排名第四;咨询业、生物/制药/保健/医药和快速消费品行业都分别后退一位,建筑/设计/装潢行业在连续几个月默默守住第10的位置后本月终于小升到第九位。
快速消费品这次被逼到了第10位,本身这个行业由于发展成熟、利润空间小,中高级职位比较饱和,因此竞争也异常惨烈。对于快速消费品这个行业来说,市场占据着真正的主导地位,并且市场引导着销售,地位在销售之上,所以市场和销售这两块人员流动特别快,但薪水上升幅度较小,在8%—15%之间,有时甚至出现薪资未见增加的跳槽行为。这个行业的人才现今在跳槽时考虑的更多的是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公司过往的业绩和市场份额会否持续上升、公司目前架构中是否有自己上升的空间。而一些移动电话制造行业的市场经理也多从快速消费品行业挖角转行。
继金融高端人才成为职场内争抢的对象,保险业人才更替在羊年是大势所趋,入行门槛越来越高。以往被视为不要求学历,只要练就一身死缠烂打的牛皮糖工夫的“保险代理人”如今也要持证上岗——国家保监会去年发出规定,今年1月1日以后,保险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级《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保险营销工作。和一些行业对应届毕业生冷淡的态度不同,保险行业目前正需要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军”换血——“学习能力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没有职业恶习,没有其他企业的文化影响”等应届生的特点正是业内所看重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平安保险、新华人寿等公司都纷纷招募引进应届毕业生。

最后奉上3月市场类十大热门职位排名情况。

(完)
下一条:
秋天才市酝酿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