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成长,稳步发展 ——2004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IT篇
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 |
曾经的2004 年IT
翻看2004这一年已经有,盛大、横店人才网(www.328job.com)、腾讯、携程、TOM在线、e龙、空中网、金融界、灵通和九城等十家互联网公司在海外(包括香港)上市,使得中国概念股阵营由过去四大门户,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商业模式丰富多样的强大阵容。 更令人关注的是,像盛大,横店人才网,腾讯这些后来上市的公司,市值已经和老几大门户(新浪,网易和搜狐)分庭抗礼,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变化预示着中国的互联网已经从门户从向全新的服务时代。而这种运营模式的变化,对相应的人才结构也有一定调整,互联网元老们能否与时俱进呢?
与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相比,传统的IT业在2004年也毫不逊色。联想购并IBM,由此从全球第八大PC厂商蹿升为第三大厂商。这一举动,将国内所有的PC竞争者抛在了背后,原本在台式机领域已经在国内领先的联想,此次通过收购,也拥有了IBM引以为豪的笔记本业务,从而为其下一步洗牌笔记本市场做好了铺垫。
电子商务领域,2004年易趣正式改名为eBay易趣,在老二淘宝,老三一拍还在拼命追赶的时候,易趣早已开始成熟的收费活动,背靠世界最大的网上拍卖平台eBay,易趣未来在市场上继续保持老大的位置相信不会是难事。公司的并购潮带来的是重复职位的合并,而合并后新的业务的拓展又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但这一增一减并非简单地从这儿流向那儿,人才的需求完全更新了。
芯片方面,2004年,英特尔最顽强的敌人AMD也正式进入中国,不但正式将北京提升为AMD大中华区总部地位,更投资数亿美元在苏州设立了新的CPU封装测试厂,该工厂负责封装测试第七代微处理器。显然,2004年是英特尔与AMD双雄积蓄准备的一年,2005年将会有好戏上演。所谓鷸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这一领域内的资深技术人才身不菲。
再有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由于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传统的模拟音视频产品将逐步被新的数字化产品取代,DVD、数字电视、数字音响、数字相机等成为市场热点,数字家庭、数字办公、数字城市等数字环境建设概念应运而生。在3C技术融合的推动下,以消费类电子为基础,传统PC、通信产业加速了融合进程。大多所有主流PC制造商都开始销售电视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半导体和软件之王英特尔、微软,传统PC巨头惠普、戴尔都在积极进军消费电子领域。当传统被注入新的技术,行业就能得到重生,相应地能够适应这种新技术更新的人才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通信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变化,带动了通信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04年9月,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3.5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21%。今年前10个月,中国固定电话新增4794.8万户,移动电话新增5508.1万户,各大手机厂纷纷推出一系列低、中及高端手机,并准备好充足货源。拍照手机和具备计算机功能的智能手机将成为未来手机市场的旗舰产品。有需求就有机会,2005年手机人才仍然炙手可热。
疯狂的2004年城市
纵观整个才市,职位需求数基本呈“上坡线”型,至12月,总职位需求数达到了289055个,与年初相比增长了120315个有效职位数。IT职位需求数12月达到了72302个,比1月份增长了17336个,细观每个月的职位需求变化,1月和2月由于春节休假的关系,需求没有太大的变化,新年过后的2-3月职场进入了常规的每年招聘旺季,职位需求数飞升,这种上扬趋势一直持续到4月才暂告一个段落,整个5月职场需求数有所放缓,然而到了年中,需求数又开始有所抬头,度过7月、8月和9月的盘整期后,10月开始至年底IT需求再次迈入稳步增长期。与销售类职位需求的大起大落不同,IT类职位需求还是稳中有升。今年IT类职位需求数一直尾随工程技术类职位之后,两者之间“你追我赶”,这场赛跑终于在年底小告一段落,IT类职位以187个的微弱优势登上了职位需求老二的位置。而工程技术类职位的需求趋向饱和,在2004年的最后一个季度甚至开始明显下滑。(各大类职位2004年需求走势图请见图1)

无忧指数数据(www.328job.com)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依然占去了大部分需求份额,至12月底,四个热门城市的IT职位数占全国IT职位需求的80%。(2004年各城市IT职位需求走势图见图2)从走势图上看,北京全年对于IT职位需求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增减,相对而言上海对于IT的职位需求比较稳定。虽然从绝对职位需求数上看,北京的老大地位坚不可摧,但从全年的需求增长看,上海大有和北京并驾齐驱的实力。以12月底的数据为例,北京职场12月IT职位需求数为13687个,比1月份增长了5060个,同样测算,上海12月的IT职位需求数比1月也增长了5391个,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北京。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是长三角IT制造业的笼头,其次上海的软件业也相当发达,其范围包括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软件出口、芯片出口、芯片设计、信息安全等领域。同时上海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其集聚和辐射能力、研发能力以及软件出口加工和接单能力都比较强。据统计,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占领了近三分之一的全国IT市场,仅次于华北地区。可以预计,大量资金的进入将会使上海在未来几年超过北京,成为国内最重要的IT市场。

从图2 的走势中,还可以看到,除去京、沪、深和穗这几个热门城市外,其他城市的IT职位需求也炙手可热。其实无论是民企还是外企,今年的揽才重点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二线城市。很多二线城市在城市文化,生活成本,人才环境等方面对于企业和求职者本身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比如被称为第四个IT产业群聚地区的成都,据统计,成都与IT产业有关的从业人员就达20万人,中芯国际,英特尔等公司都在城都选址办厂。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认为,由于成都市政府对电子产业支持力度非常大,出台了许多很有吸引力的政策法规;成都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设施完善,半导体配套产业初具规模;西部地区物产富饶,水力电力资源丰富;西部高校众多,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这一切都为成都IT产业的崛起营造了一个优良环境。
暂别华中的成都,让我们聚焦东北的大连,大连的IT以软件为重点,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大连软件园。大连软件园以面向日韩等北亚地区的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的外包业务为产业方向,在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IT咨询、IT教育与培训、BPO、数据处理等产品和服务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园内,通用电气、IBM、戴尔、松下、索尼、SAP、埃森哲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其在中国和东北亚的软件研发中心、呼叫中心或业务流程外包处理中心,欧姆龙、CSK、阿尔派、古野电器、FTS、日中技研等众多日资软件企业设立了其在中国或亚洲地区的研发中心,东软、中软、信雅达等一批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在这里设立了面向日韩等北亚地区市场的出口基地。大连外企中,日企投资比较多,一位大连的网友这么认为:对日本人而言大连的诚信度很高,合作时间比较长,所以中日合资企业或纯日资企业日本商,大把大把的美元都往大连人兜里送,现在正在试着和韩国人合作,大连很多培训体系并且有很多人才被送往日本韩国作技术交流,同样很多他们的人才也输送到这里一段,这种体制的好处是人才升值。
还值得笔墨一提的是杭州,这个享有天堂美称的城市, 它也是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同时又是7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杭州软件产业经济总量在全国11家软件产业基地中已经居第四位。杭州软件产业以专业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为主,在金融证券、财务、纺织印染和服装CAD、医疗卫生、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已经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杭州的软件企业则以民营为主,这些民营企业具有灵活的机制和创新的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此外杭州还集中了一大批手机制造业公司,比如UT斯达康,华为通信,东方通信等。
深谋远虑的外企扩张
扩张是今年绝大多数外企在中国的策略。从零售业到金融业的,从制造业到IT业,到处都有外企巨头们忙碌的身影。宜家,沃尔玛,渣打银行,微软,摩托罗拉等等,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名字,一个个出现在中国的市场里。
外企扩张的策略也与往年有所不同,越来越多的外企正在把中国从世界的工厂改为市场。1996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年支出只有人民币3,919元(合474美元),但最新数据显示,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年支出已稳步增至人民币6,511元。为了从这个发展趋势中获利,中国的外国公司,从韩国的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到美国的戴尔电脑(Dell ),纷纷加大了产品开发力度,组建设计团队,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设计产品。外国公司开始关注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并用国外设计的产品来迎合这些需求。当然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几个步骤中,人才的招聘是其中关键的一项。业内人士称,眼下在中国,真正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外企对本土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扩大。
从无忧指数(www.328job.com)看,今年各大类企业对IT职位的需求走势呈“上坡道”,民企12月需求为7750个职位,比1月增长了3591个,成为各大类企业中需求的大户。但总体上看,民企的需求起落比较大,受招聘淡热季影响特别明显(比如5月,6月,8月和9月);相对而言外企类的IT 类职位需求更加稳定,12月外企独资欧美类企业的需求数为4813个,比1月增长了2180个,并且是稳中有升。(具体数据请见图3)从需求走势看,民营企业对于IT职位需求仍是主力,而外资企业的需求正在慢慢扩大,另外从走势图中可以看出,外企独资企业的需求量正在慢慢上升,锋头盖过了合资合作类企业。

今年以来,松下、西门子等众多知名外企纷纷加速了其独资化的步伐,当初外企进入中国时,之所以选择与中方合资,是因为当时中国很多行业对外商有政策性限制。合资企业引领我国外商投资主流形式近20年,入世后,中国很多行业的政策限制逐步放宽或取消,外资企业通过在中国的长期摸索,对国内市场也有了充分了解,因此,双方合作的基础就不存在了。业内专家指出,中外双方投资者之间的合作,不是建立在双方理念相同的基础上,而是迫于形势和政策的需要。因此,当形势改变后,合资双方管理矛盾冲突加剧,因强调出身封杀独资形式而建立起来的“包办婚姻”有了解脱的权利,结果自然是分道扬镳。外企从合资走向独资的这一过程,反应到职场上来就是以前在合资企业中的人才结构将被完全打散,外企需要更多本土化的人才效力于外资管理制度之下,人才需求结构有所变化和调整。
可以这样预测,未来的职场,企业类型将有所改变,民营企业与外企独资企业将在高端人才上进行激烈争夺,而合资合作类外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小。
未了的2004年“薪愿”
薪酬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薪酬是满足基本生存的基础,如果一个月薪500的人,被扣除了50元,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另一方面薪酬也是公司对个人成绩和能力肯定,所以有很多人收入几千和过万,仍对公司有所抱怨。而了解行业内的薪酬水平,可以衡量自身的价值所在,了解才市的供需状况,当我们把它微观到个人的话,最终决定薪酬高低的还是我们自己的个人能力。
2004年IT行业整体走暖,不同技术领域IT企业薪酬状况也各有不同。日前横店人才网发布的白领薪资报告中显示,与去年相比IT行业的总体薪资不会有大幅的提升。外企由于已经充分掌握本土的薪资水平,同时对于IT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于理性化,使得明年的IT行业薪资增幅在1000-2000元左右。
2004年是“国产手机年”,很多国内厂商开始走出国门,而外商也加大了投资力度。今年,像西门子移动、中兴、波导等外资和国内手机通讯企业都大规模揽才,而且给付薪酬节节走高。究其原因,与发展3G手机的利好刺激有关。除了3G原因外,手机增值市场的成熟和扩张,也是通讯业迅猛发展的大好机遇。
横店人才网的资深猎头称,手机软件领域的人才要求一般是3~5年的手机行业从业经验,最好有一年左右的3G手机开发经验,此类人才月薪上万元还有项目提成。如果有无线电技术专业背景,8年以上相关从业经验,那么将在手机硬件领域(射频与基带方面相关领域)内身价看涨。由于前几年这一专业不是很热,以前有相关背景的人都早已转行,所以能在此领域内坚持8年的专家已屈指可数,所谓“才以稀为贵” ,目前这方面的专才最高可拿到30万年薪。当然,职位虽然诱人,入行的门槛却不低,基本的“硬件”条件是:科班出身,至少具备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除了无线增值业务领域、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业务领域等推动了非制造型IT行业的薪资水平以外,2004年另一个薪资热点体现在了制造型IT行业。随着长江三角地区不少工业园区的开放,大量外资公司涌入中国,这使制造型企业薪酬增长速度加快,其中半导体领域和元器件开发领域(特别是芯片设计)又是制造型IT行业开始迅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当然此类高薪职位仍然偏重于技术研发,设计,测试等方面。这类技术上的主管职位年薪可达10万-15万左右。
报告还显示,IT业内的高薪职位集中在项目管理和研发两个方面的中高端人才上。比如上海地区的互联网行业的项目经理,年薪可以到10万左右,而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平均年薪仅有6万左右。另一特点是资深技术人员的薪资比较高,比如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年薪可达7万左右,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年薪有的可以达到8万-9万,相对技术含量低的网页设计年薪仅有4 万,网管的平均年薪也只有4.5万-5万。
中国的IT业还在成长,相对的中国的IT职场也在不断成长,成长是一种痛苦的历练,放眼2005,期盼我们的IT职场无灾,当然我们对于无灾的期盼,仅是一种愿望和目标,套用目前最流行的一句话,这个江湖真的能无灾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