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在冬日中,坐看春光 ——2006年11月无忧指数IT篇
作者:横店人才网 来源:横店人才网www.328job.com 日期:2014-05-17 浏览

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接连数天的阴雨,上海终于从秋天不紧不慢地走向初冬,整个职场需求也不紧不慢地跨入了640000大关。当然IT业界并不受天气的影响,裁员,下课,倒闭,开张,迁移,合作等等关键字依然出现在行业媒体的头版头条:


英特尔要关闭韩国的研发中心,并且在中国开设最大的研发基地。
            德国西门子员工涉及贿赂丑闻
            中国明基手机大裁员 四成工厂员工或被裁
            金山副总裁王峰月底离职
            ……


   无论如何,热闹总是好事,因为我们能感受到整个业界正在不断地好起来。

IT需求再露锋芒

    据无忧指数显示,11月IT类有效职位数共91636个,比上月略升了600多个职位。在各大类职位的招聘中,IT职位排位第二(第一需求为销售),高于工程技术类职位四个百分点。与前两年不同的是,在一些热门招聘城市中,IT职位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其他大类职位,甚至是一向招聘老大的销售职位,也只能退居二线。比如在京沪两城市,IT类职位招聘成为这两个城市的热点,其他类职位反而成为了配角。数据显示,本月上海的IT职位需求数为26912个,占整个上海职场需求数的17%;北京的IT职位需数占北京职场总需求的21%。

图1 北京职场各大类职位需求分布图


数据来源:328job


图2 上海职场各大类职位需求分布图


数据来源:328job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外经贸委透露,目前上海软件出口超过7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5。随后,上海将采取6项措施,推动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而上海为数众多的中小型软件企业也将因此而受益。目前上海共拥有通过CMM3(CMM为企业成熟度模式,共分1-5级,5级最高)以上国际评估的企业87家,通过CMM5国际评估的企业有7家。 软件业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为2000年的6倍。2006年上半年上海软件业实现收入303亿元。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达10多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6.81亿美元。

    可以预见,京沪等热门城市的IT需求火爆只是新一轮IT招聘热潮的开始。随着国内外IT公司的战略进程加速,中西部地区以及更多的二线城市的低成本,将是吸引招聘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IT职位需求的热门领域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通信/电信/网络设备、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等。

企业招聘,经验为王

    无忧指数显示,企业招聘中,民企和外企独资是IT职位需求的主力,需求比重分别占到IT类职位数总量的41%和34%,这似乎应了一句古老的话:IT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愁。然而现实并非那么如意,找不到工作的IT人仍然存在。

    在很多企业招聘中,无论民企还是外企,招聘IT职位的基本条件就是有经验。有项目经验,有编程经验,有相关语言运用经验等等,就算是应届毕业生,也要求一定的实习经验。显然经验成了招聘方的首要关注点。

    很多刚毕业的IT人或是转行的IT人,因为没有相关领域的经验,而被企业拒之门外。在面试时或是在求职信中,他们往往恳求公司能给个机会,IT人知道真正的经验积累,没有比进入一家IT公司做一个项目来的真切。但这样的要求总是被企业拒于千里,为什么?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要培养一个IT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有人会说,我们不要钱,义务给公司做,这样总可以帮上公司一点忙吧。

    这样的想法也是一种一厢情愿。中国的很多IT公司都是“利用型”的公司,所谓“利用型”就是人来要马上进入角色实际工作,没有培训,没有老师。同时,IT中的每份项目都是合作完成的,需要小组的每个人相互配合。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思维不同,要融合在一起是件很难的事情,好的团队是经过不断磨合产生的,如果这个团队中多了个完全陌生的新手,必定会牵涉团队领导者的精力,花心思在与这位新手的交流和培训中。同时,很多时候新手总会犯些“不可原谅”的错误,而真正的实际过程不是学校的实验课,任何的错误都会给公司带来难以预计的损失。如果你是公司老板,愿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呢?

    虽然在一些跨国大型巨头IT公司内,有着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能让IT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与兴趣向各种不同的领域发展,可是能进的又有几人呢?况且很多只是局限于应届毕业生。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经验为王的时代。

先具体还是先抽象,鸡和鸡蛋的问题

    关注软件领域的同道,一定不会忽略前不久的一场很有意思的争论。两位业界前辈金旭亮和袁峰在CSDN上关于如何提高软件设计水平进行的一场友好的讨论。笔者受益颇多,两位大师的智慧与观点适用的不仅仅是软件设计,更是对于所有IT人学习与成长有帮助。以我的理解两位大师表达的内容实质是相同的。

    袁老师的思路是:在校期间基础知识学扎实,这是前提,然后带着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其实这是典型的传统学习方法,当然在前期学校抽象学习是比较痛苦的,但只要你能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成功的。 袁老师的过程是从抽象—具体的过程。

    金老师的想法是:计算机理论非常抽象,多数人在上大学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没有实际编程的经验,包括社会上的人想自学程序设计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先学习程序设计,用比较好用的计算机语言快速做出简单的程序软件来,这样学习的兴趣不会减退,随着自己对计算机程序的理解,再回过头来有针对性地学习计算机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这样,自己已经有了部分编程的经验,再来理解理论知识就比较容易。这种学习方法刚开始时可能基础知识的掌握会不太牢固,但它能够迅速到达实践应用的前沿,最后也是能够掌握好理论。金老师的过程是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让我们跳出软件的范畴,站在获取知识,学习并运用到实际这样的层面,两位大师的观点都是很有启发的。无论是先抽象再具体,还是先具体再抽象,这都是一种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关键在于我们学习什么,如果只是复制书本上的理论,那么后面的实践只是理论的证明,显然这样的实践的意义是最低限度的;什么才是最大意义上的实践呢?

    曾经一位老师曾这样说过,我传授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考角度,希望我的学生由此能够有更好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能有更多的思考角度,这才是我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编程,那么我们学的应该是编程思想;我们上哲学课,是为了学习与形成我们自己的哲学观,以此类推。我们去实践,更大的意义是去不断完善这种思想。

如果你在找工作,还有些话想说:

    其实这不仅仅是对IT人的,对所有求职者,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有意义。

    一,不轻易放弃生命 如果说IT是一个需要激情需要自信需要有永不放弃精神的行业,那么请把这份坚持也用在自己身上。多一份执着。被人拒绝固然是一件很郁闷的事,但没有失败哪来成功呢?相信对于经历过无数次技术失败的IT人来讲,暂时的求职失败只是个小case。前几天听某媒体报道,一位软件工程师因失业不堪压力而跳楼,实为错鄂。
 
    二,不浮华,夸夸奇谈 曾听很多HR说,总是收到一些夸张的简历,把自己描述成什么都会的全能人士。而在面试时,特别是关于业务问题的面试时,总是答非所问。不懂装懂,不停的强调语言的优劣,平台的好坏。追求所谓最新最时尚的技术,停留在表面问题上。

    三,学会感谢别人 求职,说到底是我们自己在找一份工作,找不到工作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并不代表其他人有义务要忍受你的抱怨或是不烦。请对任何直接或是间接给予帮助的人说声感谢,一个不懂得感谢的人是很难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

    四,多一点耐心,学会反省 很多人一时间求职未果,或是没有面试机会,就会怀疑这怀疑那,独独没有想到自己。“我这样的人才就是没有公司要我……”类似的话屡屡出现在BBS上。总是强调客观因素,缺乏对自己反省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