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在政治、商业、社会以至个人的危机管理中,其精髓在于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
在“非典”突袭中国之后,很多学者都提出了政府和企业危机管理的问题,但事实上,个人也存在着一个危机管理的问题,在面临危机、挑战的时候,同样也需要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典”考验着一部分人的机体免疫力,也考验着大多数人的心理免疫力。
恐惧会因了解而减少
从前,有一位瘟疫大使奉命到某一个国家,他的任务是招魂5000条人命。回程中他遇到另一个大使和他擦肩而过,对方说:“你夺走了5万条人命,并非5000。你知道吗?”瘟疫大使回答说:“其实很冤枉,我真正只取了5000条命,其余的是恐惧取走的。”
这是国外媒体在“非典”时期讲述的一个故事,它反射出“非典”带给人们的生活两难和心理冲击。尽管地球并没有因为“非典”而停止转动,太阳下山明天依旧会爬上来,但“非典”带给人们的影响却是无法回避的。对许多安逸日久的人来说,“非典”突然间使我们熟悉的世界变得不确定了,许多人都感到对未来缺乏把握,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产生,一些人开始变得消极和绝望起来,而这种“心灵上的传染”所滋生的绝望比蚊虫或任一种疾病的外在病毒动作更快,这种精神状态甚至激活了体内那些本来“不活动的”病毒。
这时,有人提出“我们要消灭恐惧”,不要被“非典”吓死,但遗憾的是,这种恐惧是语言所无法控制或扼杀的,隔离它的办法只有了解。就像一位东方哲人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要试着去控制你的恐惧,它将会受到压抑,它会进入你的深处,它将不会有所帮助,只会把事情弄复杂。在此,“了解”是关键词,只有了解能够带来突变,没有其他办法。
心理学家很早以前就曾告诉我们,恐惧永远属于未知,如果你已然经历过,你就不会有任何恐惧,就像人生的许多第一次一样,经历过了,也就拥有了心理上的免疫力。在“非典”时期,人们会发现,自己对大众媒介空前地依赖起来,因为人们需要了解事态的发展,以便科学地进行自我防范,并通过了解而释放压力,这完全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也是人在心理层面的自我保护手段。在这里,媒介成了一股解放的力量,它帮助我们打破了距离和孤立的藩篱,减少了危机带给我们的无形压力。
如果说有什么堪称不幸中之大幸的话,那就是“非典”发生在一个网络和电讯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发生在一个日益开放和全球化的时代。当恐惧浮现时,我们可以通过一切现代化的手段去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它,并且与对我们有帮助的人进行实时沟通,包括我们的家人、朋友,也包括医生、科学家、政府官员。不仅如此,我们还确知世界各国、各种力量都调动起来了,面对“非典”这一谁也回避不了的公共危机,世界正在与时间赛跑,每过去一天,我们就多了一份希望。
积极地接受改变
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不管你是否情愿,都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非典”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非典”的高峰时期,你必须节制社交活动,必须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到一些特定的地方,口罩等防范措施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增强免疫力,你还必须改掉睡懒觉等生活习惯,多作运动,多晒太阳,等等。
就连人际交往模式也有了改变。在学校、单位及其他聚会中,拥抱、握手有必要让位于点头、抱拳,近距离交谈应得到控制,在特定时期,聚会、约会、串门不再值得提倡,会餐地点、方式都将有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友情和信任的概念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取消见面也许正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见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野生动物不再是任取任食的美味珍馐,保护它们也正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与此同时,红花绿叶却成了人们的好朋友,花市火了,公园也热了。在很多城市,以前朋友约会的邀请语一般都是“有时间吗?一起吃顿饭。”现在,人们约会的说词改为“一起去爬山怎样?”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人变得热衷于运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打羽毛球、踢毽子、玩飞盘的人,健身器材和运动器械变得畅销起来,一些俱乐部更是煽情地广而告之:请你、请我、请他吃饭,不如请你、请我、请他出汗。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试图告诫我们,改善健康是一件很有好处而且成本低廉的事情,15美元的药品就能治愈肺结核,麻疹疫苗只要几美分,但遗憾的是,人们在对自身的健康呵护方面投入依然有限。如今,“非典”轻而易举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大家前所未有地关爱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来,在“非典”的阴影中,亲人、朋友间的感情受到了格外珍视。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封邮件,起到的温暖作用是往日无法体会的,特别是当疫区的朋友竟主动打电话祝福非疫区的朋友如何关照身体,如何作好必要的防范时,你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
据报道,由于聚会、聚餐不再受欢迎,下班就回家——成了喜欢夜生活的许多长沙男人久违了的生活。一家人一起吃饭、看报、看电视、看影碟,应酬少了,与家人欢聚的时间多了,许多人感慨说:“原来陪家人吃饭是这么幸福!”而在北京,“非典”疫情的加重,使法院在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量上有了大幅度下降,离婚案件下降最多,与往年相比少了40%。对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来说,“非典”更是带给他们深厚的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你想不改变都难。
成功学大师安东尼曾经说过,对于一切事物,我们都有不同的感受方式,且造成不同的结果。之所以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就在于看问题的心态和角度不同,同样面对危机,有的人能够坦然接受,有的难以接受,同样是接受,有的人是消极接受,而有的则是积极接受,并且能够从中找出积极的成分。当你能够积极地接受这种种改变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只是生命长河中的浪花,它们越是千姿百态,你的人生越是丰富多彩。
善用内心的力量
由于“非典”的冲击,许多关系到我们个人的事情都发生了突变,很多人的生活节奏好像一下子慢了下来,本来就难以凝聚起来的注意力也就显得更加容易分散了,于是在一些高校,玩的队伍扩大了,学的队伍缩小了。尽管这种放松也许只有几个月,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停下一个月可能就会落后很多。因此,一位家长给在北大上学的孩子写了一封信。
她在信中说:孩子,你说“这些天很悠闲,大家把最原始的玩法都拿出来玩:放风筝、跳皮筋、踢足球等”,妈妈认为,可理解却不可原谅。你想想,是不是因为“非典”,世界就不竞争?因为“非典”,社会就不发展?因为“非典”,历史就不前进?祖国就不要强大、落后就不再挨打、人类就不需要科学、个人就没有了人生价值之分?那,“非典”过后,你拿什么去向自己交代?况且,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要一遇不顺心就放纵自己,谁就一定一事无成。
对于这些经历过文革“放羊”岁月的中年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和“应该”成为蹉跎的借口,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即便在动乱年代,仍然有很多人在默默积累和耕耘,他们后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社会的栋梁。
在英国大瘟疫时期,有的人受到侵袭却未死,有的人与病患及濒死的人相处却没被传染,与其说那些幸存下来的人是因为运气,倒不如说是他们未被绝望打倒,他们将自己看做是有办法的人。危机没有让他们愁眉不展,而是唤醒了他们体内的激情和能量,他们不仅在当时的困境中表现英勇,就是在后来的岁月里,也始终保持乐观、坚韧的高尚品格。
事实上,面对恐惧,你完全可以跑得更快,就像草原上被狮子追赶的羚羊一样,要么瘫倒、毙命,要么奔跑如飞,获得生存的机会。因为恐惧包含一种能量,而能量是无法被摧毁的,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恐惧就是负面状态的愤怒。当一个人愤怒时,他会变得非常有力,他的力量可以增大三四倍,可以做出一些不生气的时候做不到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恐惧也并非是完全消极的,就像在残酷的战争中,同样面临死亡的威胁,有的人成了将军和英雄,而有的人则患上了战争后遗症或心理疾病,甚至当了逃兵。力量发散到了不同的方向,结果自然有所不同。
在政治、商业、社会以至个人的危机管理中,每一次危机都包含着导致失败的根源,也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说,无论是“非典”还是其他什么“非典型性”危机,都可能会成为我们个体获得更大成长的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