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拆解职场“青春饭”之惑
作者:横店人才网 来源:横店人才网www.328job.com 日期:2014-05-17 浏览

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随着时代的进步,“青春饭”的职业外延早已扩大,像IT业程序员、公关、促销员、文员等构成了新的“青春职业”。新的“青春饭”挥霍的是年龄、体力和精力,赶在青春消逝之前,便要改弦易辙,另谋出路,吃着自己碗里的,看着别人锅里的。要想做到“步步高”,往往需要具有以下特征:注重学习修养,强调创新拓展,这些就逼着从业者要未雨绸缪……

“青春饭”是一碗鸡肋


人物:小叶

职业:技术类公司里的文员

困惑:“青春饭”是一碗鸡肋?

    两年前,我毕业于上海某高校英语系。英语是个万金油专业,毕业时,有的同学做了中学英语老师,有的去了外贸公司,还有的当了专职翻译。正当我对工作陷入迷茫的时候,一家德国著名公司向我发出了邀请,他们希望我能去做一名办公室文员。公司对我的英语水平很满意,开出的薪水也比我的心理价位高出一大截,炫目的外企光环加上令人羡慕的高薪,我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走上文员的岗位。

    文员的工作很琐碎,但好在我有着流利的外语和细致的性格,很快就对工作游刃有余。渐渐地,我也不再满足于每天打打字、整理整理文档,而是渴望有挑战性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公司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工作,核心部门全与技术相关,行政部门只是附属性、服务性的,根本参与不到公司的战略决策中去,于是我萌生了想转入核心部门的想法。但这些部门的技术壁垒很高,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强。而我除了英语之外,几乎一无所长,况且英语技能在外企里根本算不上什么专长。“等我30岁的时候,还有什么竞争力可言呢?老板再找一个刚毕业的,不是也一样继续打字、复印资料吗?”我常常看着电脑发呆。

    像我这样的文员岗位,差不多就是捧着一碗“青春饭”,继续干下去几乎看不到上升空间,过不了几年,就会遭遇裁员的命运;跳槽吧,差不多就是换个地方继续打字、发E-mail、复印资料,和现在又有什么区别呢?

见招拆招:

    像小叶这样的外企文员,代表着一个庞大的人群。她们出入豪华商务楼,操一口流利英语,衣着光鲜,拿着高薪,看似风光无限,其实每天从事的都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对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并无帮助,晋升空间也非常狭窄。晋升的目标只能局限在办公室主任、行政主管这样的职位,这类职位数量少不说,对人才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要求也颇高,大部分行政文员都走不到这一步。一旦年龄过大,就有可能遭遇失业。

    专家认为,行政文员的转型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转做人力资源,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向。人力资源和行政工作有相通之处,都是以办公室工作为主,强调沟通能力和细致的性格,要求注重细节,做事有条理性;二是转做市场营销;三是转做公司管理者的秘书或助理,这是一条比较“中庸”的出路,就是去担当核心部门经理或公司总监的秘书或助理。从工作性质上来说,职责和以往并没有太大变化,但跳出行政部门,眼界却会完全不同。

    需要提醒的是,转型往往意味着从零开始,因此一开始不要太计较薪酬和职位。

技术才是“青春饭”


人物:Smith

职业:程序员

困惑:技术怎么也成了“青春饭”?

    从大学时代开始,我就疯狂地迷上了电脑,当哥们儿都在花前月下的时候,我的美丽时光却都是在校园微机房里度过的。大学毕业后,我被一家IT业著名的跨国公司录用,担任程序员。这一晃,我已经32岁了,已算是IT行业的元老了。

    刚进IT行业时,我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参与了不少项目,而且都获得了成功,一时之间,我有种很大的满足感。那个时候,加班加点,牺牲掉双休日是家常便饭,熬通宵更是不在话下,这样努力的工作换来的是公司对我的器重,付给我的薪水在同学中可算是天价。

    一晃8年过去了。我换过两家公司,虽说薪水越来越高,但我却越来越困惑。做IT这行的人,大多听过这句话,“过了35岁,编程员就要被转岗”。我已经32岁了,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以前刚毕业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压力如此大;但到现在,我感觉程序员的工作强度太大,自己一直在超负荷运转,工作状态就一个字:累。况且,由于这一行的特殊性,从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是有句话嘛,“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大概说的就是我们这些做技术的人吧。像我这把年纪的程序员虽然技术老到,但毕竟在学习能力、反应速度、工作效率上渐渐地开始和年轻人有了差距,总是生出“后生可畏”的恐惧,感觉自己的竞争力在缩水。

    前两天,同事Tom就被老板请走,理由很简单,“年轻人都上来了,他们又便宜又好用……”看着Tom默默地收拾东西,我的心一阵阵发紧,也更加担心,不知何时,这根裁员的大棒就要挥到自己的头上。唉,难道技术也成了“青春饭”吗?

见招拆招:

    程序员是个属于年轻人的职业,“Smith” 们如果没有在职业生涯最初的5年或8年时间里得到晋升或实现转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技术更新的大潮中便面临竞争力衰减的残酷现实,需要重新定位和转型。“Smith” 们与其咬着牙继续在编程队伍里打拼,还不如重新审核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性格,立足核心竞争力,寻求职业发展的第二春。

    其实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学到了技术就是一辈子的本事。其实,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才是“青春饭”,不努力跟上,不随时更新知识是不行的。在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只关注一个层面,发展都会受到限制。职场上,多才的人才能屹立不倒,专才总是被后浪推前浪,所以,年轻的时候,人要多做尝试,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有时会让我们自己目瞪口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