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怎么才能看清你?
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 |
人才缺口是事实?还是培训的幌子?
当我们翻开琳琅满目的培训广告,不难发现充斥着“在未来几年内,某方面的人才缺口将突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等这样的语句,“缺口”这个词骤然间成为了人才市场乃至培训市场中曝光率最高的流行词汇。它仿佛给无数的求职者点亮了未来的职业道路,当然同时也给不少的培训公司寻找到赚钱的方向以及办班开学的理由。当人们都努力涌向那些缺口,并为相关培训付出代价的时候,现实似乎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行业依然如旧,似乎企业也并没有抛出太多的紧缺岗位,而求职者在辛苦努力之后所得到的,仅仅只是一张自我欣赏的证书。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人才缺口究竟是事实?还是培训机构的幌子?”如今已无从考证这种论调是来自于媒体舆论,还是来自于相应的行业声音,抑或者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即便如此,这些人才缺口果真就能依靠蓬勃兴起的培训业来弥补和输送人才吗?
近日,笔者看到一篇报道,上面声称“我国的金融人才缺口超过百万”。于是,在一片“喊缺”的呼声中,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又将触角伸向了金融培训。例如CFA(注册金融分析师)、理财规划师等培训项目都是以“跨入金领行列”为诱因,吸引了众多对高薪梦寐以求的人来参加培训,而金融培训业便一跃成为继IT、外语培训之后的一片新的“淘金地”。而事实上金融业人才的确紧缺,但缺的主要有以下三类人才:一是懂得信息化和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为金融业务越来越依赖信息化服务管理,而如此核心的技术和经营业务不少企业因没有人才而不得不“外包”,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也大,很容易受制于人;二是熟悉各类金融业务,能够设计金融产品的经营人才;三是金融高级管理者、职业经理人。作为求职者来说,不要天真地以为参加了某个培训,自己就真的能成为社会上的紧缺人才了,企业就会反过来追着你跑。倒不如费些精力寻找一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并为之发奋努力,还来得更切实际一些。而作为培训机构来说,请别把“缺口之说”当成自己的黄马褂,踏踏实实地搞好培训师资和质量,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这才是正途。
大学生充电为哪般?
暑假的到来,原本是意味着两个月的休养生息,可对于2006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却是最繁忙的日子。根据教育部有关信息显示,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410万人,比2005年增加70多万人。连年上升的毕业生数量与不断增长的就业难度形成正比,“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当HR们将一个个蜂拥而至的大学生拒之门外时,永远只有同一句话,“我认为你各方面的条件还不符合我们公司的职位要求。”大学生们顿时陷入茫然:“3—4年,甚至是5年的寒窗苦读,有关专业方面的东西该学的也都学了,可为什么还是说我们条件不够呢?”而殊不知不录用你的原因很可能是HR所能见到的奇人高人实在太多,自然要求也就更高一筹了,只是这样的隐衷无法对外表达而已。于是,外界便揣测着HR的心声,叫嚣起“大学生能力名不符实”等诸如此类的论调。而此时,各类培训机构瞅准了时机,向大学生们张开了怀抱,以“就业导向”、“提高个人能力”等名头开展起形形色色的培训。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武器”的外语、IT培训自然首当其冲,如今又兴起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着实把大学生搞得够忙碌了。
与笔者相熟的一名大学生,本科专业是经济,第二本科是国际贸易,在大二下半学期的时候,她已经把自学考外语本科考了出来,同时还在GRE考试中得了高分。当笔者问起她考那么多证书的原因时,她说:“我的同学们个个都在考证,如果我不考的话,那将来找工作的时候,我不就会吃亏嘛。”理由乍听起来的确很有道理,“人有我也得有,人无我更得有”,这不正是社会竞争意识的体现吗?笔者并不这么认为。难道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果真就那么百无一用吗?其实不然。不否认国内大专院校在专业课程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但整体的专业知识基础还是很扎实的,关键是大学生是否把这些知识学到位、学彻底。倘若一心想从额外的培训考证中,来求得一个工作机会,实在有些盲目。从笔者的了解来看,目前在企业招聘中,只有一些专业岗位的证书是必需的,例如财会、律师等等。其他的一些证书无非是锦上添花,企业最终看重的还是你究竟能在公司里做些什么。专家建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应该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诚信品质等方面的培养锻炼,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眼中的可选之才。
培训业遭遇内外夹击
始终不喜欢将培训与“淘金”之类的名词联系在一起,总感觉把培养人才的好事太过商业化了。可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企业还是将目光投向了这里。据有关方面报道,香港贸易发展局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人才培训正成为内地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报告提出,内地正致力于提高工业结构及员工素质,建立知识型经济所需的员工队伍。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已经了解到人才培训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报告显示,90%以上的香港人才培训机构,认为内地培训行业未来1至3年会取得可观的增长。这些机构认为,对培训需求最多的领域,会是非技术性的领域,包括管理技巧、谈判技巧、简报技巧、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和决策等等,对象以行政及管理人员为主。在管理培训之外,较热门的培训需求是客户服务、销售及市场推广技巧。有迹象显示,香港人才培训服务机构正在有目标地向上海、北京等地扩展,再加之海外培训机构的大举进军,今后内地培训市场的竞争会变得更为激烈。
有人说,有竞争的市场总好过一家或是几家独挡一面的强,可以实现优胜劣汰。话是没错,可如今培训机构早已是成倍增长,参加培训的人员也不计其数,而从培训中真正受益的人有多少呢?横店人才网(www.328job.com)日前所做的一项培训现状调查数据显示:45.01%的人认为学着的时候有收获,可具体工作时收效甚微;感觉“学有所得、非常有益”的人仅占38.07%,还有16.93%的人觉得“学着一套、用着一套”。曾经有一位HR向笔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培训感想:“听听激动,想想冲动,回去一动不动。”这的确呼应了不少受训者的心声,许多培训课程乍听起来相当不错,可听完后真正能够应用到工作中的太少。更多的人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系统理论梳理,操作技能和工具应用的传授才是最主要的,最行之有效的。这恰恰也暴露了内地培训课程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很多培训机构都缺少自己独特的产品。而作为优秀的培训公司应该配备一个课程研发团队,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发产品。这样不但会让企业认可公司的专业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讲师的束缚。当然组建研发团队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这也是很多培训公司不愿意涉入的主要原因。其次,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这将要求培训公司必须成为一家“输不起的公司”,即任何一场推出的课程都要获得成功。洞悉市场的敏锐度、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培训讲师的经验度都缺一不可。这两大缺陷将会阻碍内地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内培训机构不要只是为了上更多的课,赚更多的钱,而不考虑培训的长期效应,别让培训永远流于形式,才能将市场做得更大。(完)
上一条:
培训员工,经理有责(上)
下一条:
掌握语言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