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职场2005 ——2005年无忧指数IT盘点
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 |
2005年IT职场关键词
Google 2005年你可以不看超女,可以不参与芙蓉姐姐的讨论,然而2005年你可不能不知道Google。
Google在今年创造了历史:6月份它的市值超过了时代华纳,成为了世界上最值钱的媒体公司。在第二次出售价值40亿美元的股票后,Google的股价冲破了400美元大关,较雅虎、微软的股价高出350美元还多。高股价是对Google有市场上最成功的搜索技术,以及利用搜索流量赚钱的商业模式的奖励。据投资公司Caris & Co日前预计,Google的股价有望达到2000美元的惊人数字。届时,Google将超越通用电气,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在年初时,网上就流传着这么一个贴子“在Google的幸福生活:‘……Google 是一个‘爱人’的公司,‘免费’是Google 总部文化的一大特色。无论任何员工,都能在Google 各个大楼每层必有的咖啡厅里享用免费饮料和点心。他们的用餐、休闲娱乐、健身、按摩、洗衣、洗澡、看病都100%免费,公司给员工的最差电脑都会配备两个17寸双液晶显示器,连厕所都装配着高级遥控坐便器。公司里面设有驻诊牙医与家庭医师看诊,请育婴假的员工可照领75%的薪水,婴儿出生后两周内,公司每天补贴50美元当作员工的作月子津贴……’”
如果这些关于在Google的幸福生活仅仅是“传言的话”,那么此后中国IT教父级人物李开复的加盟Google,拉近了这神秘公司与国人的距离。坦白讲,Google进入中国市场有些晚,但是它用一个高招却吸引了全中国IT的人眼球。李开复的加盟,随后又大张旗鼓招收50名关门弟子,在其个人博客上坦言人才观等等这些举措,虽有做秀之嫌,效果却非常好。Google在中国内地的招聘计划正在按照李开复的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李开复在全国10个城市、近30所大学等研究机构进行巡回演讲,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Google。在Google中国的招聘网站上,已经有17个准备在中国招聘的职位,其中包括了技术、行政、销售等。此前李开复曾经表示,Google在中国招聘人数没有上限。
对于众多IT人而言Google所代表的不是一家公司或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文化,更或是引领职场的一种风向标。又是一句网络上的名言:“2005年,疯子去了Google,老朽去yahoo,傻子还在微软。”
裁员 尽管每个月无忧指数的IT职位招聘数都在上升,尽管几乎每天在媒体报端都能见到“XXX大公司招聘xxxx人才的字样”,但是2005年我们的职场仍然裁员声声不断。
在2005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公布后,众多IT企业据此宣布了大规模裁员,来扭转业绩增长不佳的局面,包括了IBM、惠普、京瓷、奥林巴斯、爱立信和UT斯达康等众多全球有影响力的IT企业。裁员主要针对财务报告上显示的增长不力的部门或者国家地区。IBM裁员是因为其在欧洲和日本市场的第一季度业绩太让人失望;爱立信则裁掉美国CDMA总部,希望改变北美这个在第一季度内唯一的一个销售业绩没有提升的地区的业绩。
公司裁员的原因有很多,有为业务亏损而裁员;有的新官上任推行新政而裁;也有因业绩下滑,扭转颓势而裁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对于IT需求的疲软,据IDG预测,今明两年,全球IT市场的增长率仅为5%左右,很多大的IT用户都在削减自身在IT建设方面的投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裁员以及与之相伴的重整策略是各大IT公司协调自身以适应全球IT产业发展的新趋势。IT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发展竞争更为激烈、淘汰更加惨烈。每家IT企业都在摸索更适合自己的,更高效、更成熟的企业发展模式,哪怕是模式已经很成熟的IBM、惠普这样的“老字号”。当裁员成为职场的一种习惯,未雨绸缪应该是应对的不二法宝。
IT缺氧 都说IT是碗青春饭,年纪大了就要靠边站。据328job网上调查显示,IT业的竞争压力与快速技术更新,令人“缺氧”与窒息,名列行业缺氧榜首。在如此“缺氧”的行业拼的是体力与精力,有近70%的人认为IT的年龄槛在30岁—35岁之间,此阶段的IT人面临着痛苦的选择,是继续做一辈子技术还是告别技术去做管理或是市场还有别的。
有人认为缺氧的起因是,IT行业由于技术发展太快,传统行业认为的从业经验在IT行业就会贬值,所以企业招聘不得不打上35岁以下的年龄线。也有人抱怨,现在的企业急功近利,进了公司就希望马上有产出,根本没有机会让人才学习与积累,技能知识上总是“付出”大于“吸入”的结果就是越来越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于是IT人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技术只是工具,只是我实现事业与梦想的工具而已。”一位IT老人这样解释到。不要盲目追随新语言或是新的技术,而是要领悟技术背后的核心基本,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死记那些指令的结果,只会永远跟随别人的后面,弄得身心疲惫。在一定领域内,学习一种最基本的技术,掌到其核心的思维方式,并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这一领域内新的技术或是语言,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才能在技术江湖上“遇神杀神,遇鬼斩鬼”。
只有把技术看成一种工具,才算完成真正经验的积累。所谓的技术牛人其最关键不在于他用了多少技术手段,而在于他始终能够看到技术这个工具背面的实质性东西,做管理,做市场亦然。
2005年企业人才需求回眸
一直以来,外企与民企是IT职位招聘的两大巨头。无忧指数最新数据显示,外企的招聘数为31427个,占整个招聘份额的53%,民企的招聘职位数为23385个,占40%。有时光有一个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当我们透过这些数字,看到背后产生这些数据的原因时,却能为我们未来的职场历程做些准备。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 谈到本地化已经不是个新话题。2005年,许多跨国公司迎来了在华市场的20周年,他们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整体布局和调整。跨国公司的目标市场已经由传统的一线城市逐步转为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四五线城市,竞争的产品也从高端向低端延伸。
据悉,2005年IBM的重点是加大区域市场的开拓力度和广度。惠普也在把战线逐渐地从一线城市延展到三、四级城市。据了解,惠普已经在全国三、四级城市开设了三、四十家分公司,有近1000人被新派驻到这些城市中去,还准备了很多低价、便宜的产品专门打入三、四级市场。在珠三角的中山市小缆镇,SAP系统在长青集团中已经应用了好几年。SAP和Oracle启动的中小企业计划2005年进入了实际阶段……
当跨国公司更加细致地布局于我们的城市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扩大。校园招聘是很多跨国公司的主要方式,毕竟低成本也是公司需要考虑的条件。另外,据横店人才网猎头表示,目前大部分跨国公司中的总监及以下职位招聘的都是本土人才。公司看重的是本地人才的政府关系,对本地市场的了解与熟悉。当然如果人才本身有外资公司的工作背景,或是有海外工作的背景将会更受欢迎,有些高端职位的薪资已经和国际接轨。
建立研发中心,是众多IT跨国公司布局中国的另一大策略。业内专家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工作内容,一般不外乎几种:有的研发中心是全球研发环节中的一部分,完成部分模块的研发工作;有些研发中心做的是产品外包服务;有的仅是产品的中国化(比如汉化),只有一部分研发中心是真正完整研究开发一个独立的产品并向全球销售。一般研发中心内有很多项目组,项目组的成员配备为2带1模式。其中一位是7年以上相关经验的项目组组长,一位是有3年左右项目经验的工程师,另外一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本土企业的国际化 2005年对于大部分外企来讲是一个本地化的进程,而对于大部分国内企业而言,国际化却是关键词。所谓国际化,就是消费者的国际化,而不是产品的国际化,产品的国际化OEM就很容易完成,但消费者的国际化却需要我们的管理团队,去懂得你所面对的客户,特别是最终客户现在想什么?他们未来想要什么?所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从头开始建立起如何与“国际消费群”沟通的知识库。国际化的本质是懂得“国际消费者”,而“国际消费者”的背后是那个国家独特的文化,独特的阶层结构乃至消费习惯,这才是支撑你赢利的源泉,也是你整合别人的源泉。
正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或独资公司,他们掌握的是中国的消费群体需求。宝洁与可口可乐这些跨国公司能够在扎下脚跟,因为他们比我们本土公司还懂消费者。虽然我们给不出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公式(目前都处于探索阶段),但目前而言国际化带来的人才要求非常明显。一方面,公司仍然会招聘大量的低端职位,这是我们低成本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在高端人才一块,懂国际市场运作,了解目标市场消费群体习惯的人才应该最炙手可热。走出国门之后,才会看清,中国的IT企业缺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管理和市场。而目前国内能满足企业这样需求的人才少之又少,很多公司聘用时只能把目光转向国外,或者是带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的中国人士。
放眼2006
日前据IDC预测,2006年全球IT开支将增长5.5%,低于2005年6%的增长率。这种情况将迫使更多的技术公司把IT作为一项服务来提供。当IT技术走下神坛时,它就是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而服务,这与硅谷网的一项预测不谋而合。硅谷网认为2006年的十大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走势中,其中6项直接与IT技术有关。它们是:
1,WiFi无线网络覆盖极大增加。WiMAX无线网络也可能兴盛起来。
2,手机功能多样化。
3,网络电话进一步火热。
4,办公室移植到网络。
5,BLOG视频日趋普遍。
6,无处不在的视频服务。
由此可见2006年将是IT技术消费之年,企业拥有这些技术将会有更广扩的市场,而IT人如果正好“踩入”这些领域,那么就机会引领在行业前沿,也有机会捧得高薪。
2006年的IT人将在和谐的环境中走向成熟,创造新的辉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