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再拿转行说事儿——2006年9月无忧指数IT篇
作者:横店人才网 来源:横店人才网www.328job.com 日期:2014-05-17 浏览

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9月的IT行业职位数与上月基本持平,整个第三季度呈现出平稳并略微上升的总体趋势,但是表面的平稳却掩饰不住下面的暗流汹涌。职场有谚:“金三银十”,三月高峰后,部分职场人并不满意自己的选择,却迫于招聘职位淡季的情势,只能暂时忍耐,本月这部分人开始了跳槽前的“热身”,希望能在银色十月好好地“秀”一把;另一边,很多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招聘工作。于是乎,这个职场,猎头声声,面试频频,暗地里都忙个不亦乐乎,职场上的又一次“盛宴”即将开始。

    当编程成为青春饭……

    纵观IT职位排行,软件工程师及高级软件工程师依然雄居前2位,两者的职位招聘数总合几乎占去了IT职位的半壁江山。有数据表明,现有中国程序员总数在百万以上,目前每年存在着20万人的人才缺口,并且正以每年20%的增速扩大。而中国每年以7万人的速度培养着有正规学历教育的软件人才,同时,各种社会培训以及自学成才者,也不断涌入这一行业。随着IT回暖,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软件工程师成为最热门职位之一。

    在这规模庞大的程序员队伍中,20—30岁年龄段的占总人数的80%以上,以技术打天下的软件工程师这一职业同模特、空姐一样被标榜为“吃青春饭”。一般来说在国内35岁就是程序员的分水岭,30岁以上的已经在逐渐减少,超过35岁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软件公司在招收软件工程师职位时往往清楚地标注30岁年龄上限。同时,在中国软件工程师的流动性很大,部分原因是个人为了获取更好的薪资待遇而频繁跳槽,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软件企业的生存周期普遍很短。如果从事的职业不能做到退休,必然会对职业生涯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30岁后该去往何处成为年轻软件工程师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从职业延续性上分析,兼有技术和管理的项目主管以及系统分析师、架构师应该是程序员们几个首选的职业发展目标,然而这种金字塔型的上下结构决定了这是座只有小部分佼佼者才能通过的独木桥,毕竟成为技术牛人除了勤奋努力,还是需要天赋和机遇的。自从有了美国的比尔盖兹和中国的求伯君做榜样,技术起家然后自己创业也是众多程序员们心中的梦想,可惜由于在资金、项目以及自身素质等等有着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实现自己当boss之梦的同样只是少数。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来看,技术类销售,产品和系统的技术支持是目前较为通常的转型方向,随着IT业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转型做培训和咨询类的也有一定的比例。

    IT人何故“另抱琵琶别嫁郎”?

    IT行业的特点就是技术日新月异,更新的速度太快,技术人才只有逆水行舟才能紧跟技术潮流,这似乎是导致IT人吃青春饭的主要原因。但30多岁的技术人才心理成熟,经验丰富,精力和脑力的不足完全可以靠心智和经验弥补,古语云:“三十而立”,意即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黄金时段,正是事业成型可以蓬勃发展的年龄。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外软件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有很多老程序员,四十多岁,五十多岁的很多,而且普遍占据公司技术领导地位。而在国内,为何30多岁就考虑转行呢?除去国内软件业普遍不景气,新从业人员增多造成的竞争压力等等大环境因素外,主要还有以下几条原因:

    首先,付出与回报的巨大落差。很多程序员以为靠着学习技术就可以换来稳定的生活和高的薪水待遇,在付出了几年的青春后却发现所得甚少,原先积累的技术很快过时,公司大起大落极不稳定,薪水的提高也非常有限。另一大遗憾是,很大一部分公司能提供的培训机会太少,所有新技术的学习只能全靠员工自己利用业余时间摸索完成。很多公司在职位配置上也缺乏阶梯式的技术分级,一般只有工程师和项目主管两级结构,再往上就是纯管理阶层,从员工的角度来讲感觉上就是做技术没有上升的空间,IT人的命运似乎是只等公司把自己榨干了然后无情地抛弃。在这种情势下,换一个可以获取更高回报的行当,例如销售便成了理所当然的。

    其次,上有老下有小精力不济。中国软件业的现状决定了软件工程师是一个透支精力和时间的工作,为了赶进度没日没夜地加班,有时候甚至到了几乎“闭关修炼,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境界”。二十几岁的时候没有负担,问题还不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会有更多的关注,对家庭的责任感也越来越强……,所有这些使得程序员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即使薪水待遇不变,到了这把年纪换一个可以朝九晚五的工作也是理所当然的,大部分转成技术支持类职位的程序员都是抱有这种想法。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软件工程师是一个需要保持热情和兴趣的职业,想当年,都是带着对技术的崇敬和对计算机的痴迷入的行,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某一领域的技术牛人。然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变长,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像工业化社会的生产线,Coding如同打字,整天Ctrl-C加Ctrl-V的拼拼贴贴,原先想象中的应该富有创新精神和想象力的工作变成了简单重复劳动。在这种缺乏成就感的工作压力下会很快消磨掉原先的热情,一旦没了热情,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失去了学习新技术的追求。这样一来,对工作前景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愈加没有动力学习新东西,个人发展状态每况愈下,陷入了所谓的“马努杰死亡旋梯”。而通过转行则可以重新点燃工作的热情,找到一份适合自己需求的职业。

    顺利转行的“必杀技”

    IT行业以技术为上,IT人往往忙于追逐新技术,貌似拥有核心技术能力既可立于不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且不论IT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就算专攻某项技术,想要成为其中翘楚也非得拥有过人天赋不可,大部分凡人只能沦于工匠之流。因此程序员顺利转行的关键在于其综合素质。

    实例:李先生,学历本科,原任职于一家民营企业从事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五年有余,由于公司不景气,跳槽至从事医疗设备的某外企做嵌入式软件研发工作,一年后便升任项目主管,终于在30岁之际告别了枯燥的Coding,工作重心转为管理为主。整个Team里,除了他自己是本科学历外,手下不是博士就是硕士。李先生与其他人比,并没有任何优势,资历方面没有管理方面的经验不说,技术上Team的成员基本上也就在一个水平线上,几乎同时进入公司的,接受同样的技术培训,从事同样性质的工作。能够成功转型,除了六年的开发经验外,成熟的心态以及良好的沟通与交际能力是其获得升职的主要因素。

    IT是个靠技术吃饭的行业,容易形成技术大拿的心态,以前“文人相轻”的习气如今在程序员中普遍存在,形成了所谓“程序员相轻”。软件工程师这个职业又整天和冰冷的电脑打交道,“除了写软件,没有时间看书、读报,甚至没有兴趣进行正常的生活用品采购,更重要的是没有机会认识女孩子”,这就是一般软件工程师的现实写照,从事软件开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接触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除了有限的技术人员之外几乎见不到做其他行业工作和职位的人,朋友圈子小且单一,人情世故等方面与其他人相比也经历得较少,这实际上很影响个人心智的正常成长。心智的不成熟往往表现出的就是心理上不自信,易受自身情绪影响,缺乏沟通和表现能力,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事情时,往往会处于不知道怎么办的那种状态。试想,这样的人又如何让领导放心让其管理一个团队呢?

    反观那些顺利转型的都显示出与年龄相称的成熟,他们注重积累人脉、处事老道、沟通能力强,能够充分表现个人能力,适合企业多种多样的职务需求,因此选择的范围和可能性都很大,对他们而言,转型或者升职显得非常自然平稳,剩下的是一个机会把握的问题。所以说所谓能力代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造诣,如同上面例子中的李先生,虽然没有专门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学习,技术上也没有比其他人更加出众,然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使得他在管理职位上依然得心应手。当然,由于IT技术的关联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同拥有深厚技术背景的人才相比起来更容易得到高级职位。

    后记:关于IT人出路是个老话题了,很多业内专家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给出不少相关的专业建议。但笔者发现很多情况下IT人在面临转行的当口才去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往往会有一种“悔不该当初”的感觉,很多问题已经是“木已成舟”。所以实质意义上的转行准备早就该从平日工作中开始积累了,只看你是不是那个“有心人”。这个职场光有高智商是不够的,更多时候需要情商来应对,而情商的培养来源于平时的点点滴滴,这也是本篇再拿转行说事儿的目的。此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相关IT人士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