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从厂里带回来的糖浆和盐汽水,那时日头下挥汗如雨的工人有着令人羡慕的“畅饮”和“经济补贴”,如今坐在冷气嗖嗖的办公室还能享受企业“体贴呵护”的高温福利吗?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横店人才网薪酬报告部门日前对上海的62家企业和676位白领的高温福利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提供此项福利的企业趋于减少,福利的弹性度加大,高温福利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的相关度大于经营传统的相关度。(注:此次调查的高温福利不包括今年上海《关于本市企业高温季节津贴标准的通知》中对高温补贴和休息等的规定)
高温福利企业量少值高
调查在计算机、时装、汽车、房地产、证券等六个行业中进行。62家企业中提供高温福利有30家,有和没有此项福利的企业几乎一半对一半。这62家企业中去年提供高温福利的有34家,其中5家企业今年取消了高温福利,一家企业今年第一次给员工发放高温福利。
30家有高温福利的企业中,时间上覆盖4个月份的有9家,覆盖3个月的有16家,覆盖一个月的为5家;高温福利的形式以代购券的最多,达到16家,平均价值在800~1000元之间,有8家企业今年提高了代购券金额,7家与去年持平,2家比去年降低。其次是发放实物的形式,有9家企业,实物多数为饮料和日化用品(防晒霜、驱蚊水等),平均价值在200~400之间,有6家企业发放钱,多数金额在1200~1500元之间,全部比去年有增长。有2家企业向员工提供了7天内的假期,有2家企业同时发放代购券和实物,一家企业同时发放钱和代购券。

国企:高温福利最普遍
参加调查的62家企业中,外商独资21家,中外合资企业18家,民营企业15家,国营企业有8家。尽管国营企业只占到调查企业的12.9%,但是8家企业全部提供高温福利,占到有此福利企业的26.7%,其中5家发放代购券,2家发放实物,2家发放钱,其中一家企业同时发放代购券和实物。有意思的是,发放代购券和钱的国营企业中,所有员工都能获得此项福利,但是有3家企业根据员工的不同级别,发放不同数量的代购券和钱。调查中国企的最高福利为价值6000元的代购券,最低福利为2箱价值不足100元的可乐。
外企:高温福利钱率最低
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中分别有10家和6家企业有高温福利,其中9家发放代购券,5家发放实物,一家企业发放钱,2家企业分别提供2天假期和5天的弹性工作时间,其中一家企业同时发放代购券和实物,钱发放率只有6.3%。有两家去年有高温福利的外资企业今年取消了此项福利。调查还发现,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中有4家的高温福利只给予一定部门或职位的员工,12家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获得,但是只有一家企业发放的代购券根据企业内员工不同职位而金额不等。调查中外企的最高福利为2000元的代购券,最低福利为300元的实物。一家纺织品企业别出心裁的设计出5元冷饮券给员工,每天一张,也可以集中使用,时限为6~9月份四个月。
民企:高温福利反差最大
15家民营企业中提供员工高温福利的有6家,钱发放的比例最高,占有此项福利的民营企业的二分之一,发放代购券有2家,发放实物的2家,一家企业同时发放代购券和钱。3家民企今年取消高温福利和一家民企今年第一次提供员工高温福利的企业。6家企业中有2家企业的高温福利只给予一部分员工,3家发放钱的企业都按照员工的不同级别,发放金额不等的“防暑降温费”。调查中民企的最高福利金额为钱20000元,最低为价值不足100元的实物。

横店人才网薪酬报告部对数据分析和案例访问发现,外资企业的高温福利更注重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体恤和管理的严谨性。比如一位企业的人事经理说:“发放高温福利是因为天气炎热,给员工每月300元的交通卡可以让员工上下班打出租车,体现一下企业对员工关心。所以只有6、7、8月份才有。”另一家外企的人事经理说:“办公室里有空调,有时还要再穿件外套防寒,高温费只有在室外工作的外勤人员才有。”国营企业的高温福利则注重稳定性和延续性,“去年发了钱,今年至少要发代购券,企业不发,工会也要发。6月份天刚热,就有人关心今年高温费的行情。”民营企业的高温福利更多考虑实惠到人,让员工分享企业的经营业绩,知道经营者的用心,所以“最好是发钱,但是多少不能固定下来,让员工知道效益好的时候多发点,效益不好时一分钱没有也很正常。”
证券业:牛市下的高温“大利”
股指连连创新高,交易量每天超千亿元,人手根本不够,所以“战高温”的证券基金业人士不指望放假,但多数也获得了创纪录的高温福利。本次调查的最高福利金额为钱20000元就是发生在证券业,条件是自备发票,或者要缴付数千元的个人所得税。但是参加调查的5家证券基金公司去年有高温福利只有2家,发放的也不过清凉油之类的夏令用品,今年的福利则呈“井喷”之势。
时装业:福利多为实物
今年也是服装业的大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服装消费能力的提高,刺激着服装业的蓬勃发展,但是竞争也相当激烈。经营规模扩大,行业的平均利润下跌,劳动成本上涨,使很多服装企业很少考虑提供员工高温福利。参加调查的一位合资企业的员工说:“我们向老板提出高温费,老板说如果把公司的空调关掉了就可以发高温费了。”由于服装行业的人员基本在空调环境工作,对高温不“感冒”。但调查发现,10家服装企业中有3家企业提供高温福利,都是发放饮料、食品和毛巾等实物。今年第一次提供员工高温福利的企业也是一家制衣企业。
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工作时间可以弹性安排
不管是不是从事的工作算得上“高科技”,但是工作环境多数空调24小时开着,平日里公司提供休息、健身设施较全,收入在各行业中也属于较高,所以不需要企业在高温日子特别考虑什么福利。参加调查的14家行业企业中,只有2家给员工发放代购券,金额分别是每月100元和一次性500元。一些企业还允许员工的工作时间可以延后1~2个小时,有5位参加调查的IT人士说,公司允许员工一周可以有一两天在家工作。
弱化“高温”,“高温福利”将更趋本义
横店人才网薪酬部分析认为,高温福利更多体现了“福利”,工作环境与“高温”关联度已经不大。由于福利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的关系密切,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多变,高温福利的弹性会趋大,企业很难提供一贯、持续甚至增长的高温福利。对62家企业的调查发现,将高温福利写进劳动合同的企业为零家。
另一方面,高温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也呈弱化,但员工的依赖性很强。一位参加调查的广告公司的客户主管表示:“今年公司里每人每月一箱饮料,共3个月。老板说大家都在空调间里上班, 发什么高温费,可是我们已经习惯每年都有了! 虽说只是一点点小福利, 要取消也很难,后来还是发了饮料,但我们心里总不舒服,不领老板的情。”
676位参加调查的人群中有37.2%人获得了企业提供的高温福利,在相关的BBS论坛上对高温福利感到满意的人不足十分之一。“每个月300元,一共3个月,已经3年没动了。”“发了1000元和一些不值钱的油。开始很开心,后来一算,三个月每天也就十几元,又觉得没什么好高兴的。”
由于高温福利产生的一些管理弊端,加上发放代购券或员工提供发票等避税手法隐含的风险,企业越来越少的以“高温福利”的名义发放钱或者代购券。此次调查显示,有6.4%(43人)的人不清楚自己今年夏天公司发放的钱或者卡、券是不是属于高温费,而类似“年中奖金”“季度奖”更能体现它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它和企业效益业绩和个人业绩的关联。事实上30家有高温福利的企业的HR们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福利详情,因为高温福利不能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需要的人才,也不能反映企业的发展和实力。
另一方面,实物发放和机动的工作时间更体现高温福利的本义,钱的发放应倾向对高温露天作业者的补贴和对工作环境的改善,高温福利的保障效力和公平性才是高温福利的最大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