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办公室里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友谊让在职场中“拼杀”的人倍感温馨,在自己疲惫的时候这种友谊便会“抚摸”自己的倦怠心情。但在办公室里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友谊同时又很像玻璃球,它不像多年的故友,可靠而牢固,稍有不慎,便可能失控,摔得粉碎。因为职场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游戏规划,所以掌握职场交友禁忌,避免自己撞上冷面杀手而遭遇不幸,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权当没感冒时冲一杯板蓝根。
遭遇杀手一:表面帮你心里坑你
受害人:高岚,27岁,设计师
张玲是长我一届的师姐,在大学时我们是玩得很铁的朋友,毕业后,在她的盛情邀请下便进入了她所在的公司。平常有经验的张玲经常带着我一起做,并教我许多应付难缠客户的技巧。在我庆幸自己运气好时,我却收到了张玲给我的意外之“礼”。
那次我和张玲共同为一家著名的外企公司设计方案。因事前对客户提供的资料做了详尽的分析,我提出的方案得到上司的赞赏并采纳,我隐隐感觉到张玲的尴尬与不悦。
当天,因时间的原因,我急着要赶去见另一位重要的客户,没时间把自己的设计方案送到客户那里,正急得团团转的我准备找一个人替我把方案送去时,到底是多年的“好姐姐”,知道我的难处后,她又恢复了当初大姐姐的姿态,主动说:“快去吧,设计方案我替你送去吧!”天真的我真实感动了一番,直到看见老板黑着脸、气急败坏地让我去他的办公室里.将我大骂一顿,我才明白那笑容背后的含义。
原来在我走后,张玲把设计方案送到了客户那里,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设计方案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复印出的设计方案竟然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事情,还是张玲“聪明”地拿出自己的方案给客户,在她的解说下,客户满地采用了她的设计方案,这才化解了一场危机。我知道这都是张玲做了手脚而导致的。但是事实如此,再解释会让人说我虚伪。
防冷面“杀手”对策
1. 不要再没心肝地把谁都当知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善待所有人,但不再轻信他人,因为最亲近的人给予的伤害,才是最深也是最难防的。
2. 和上司交流,说出自己的原由,以争取得到上司的理解。同时表现出自己的良好的职业素质,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遭遇杀手二:让你做傀儡上司的昔日同事
受害人:方芯,30岁,业务部经理
我不是业务部最优秀的职员,但却被任命为业务部的经理,这本来是件高兴的事情,但上任伊始,我却很矛盾,因为业务部里有一个大姐大级的人物雨潇潇。此人一直是这个部门业绩最好的员工,但个性张扬、口无遮拦,大家都不喜欢她,虽然如此,性格温和的我却一直都很敬佩她。
任命书下来的那一天,雨潇潇的脸色很难看,但也没说什么。为了以后融洽相处,我请雨潇潇在一起吃了一顿晚饭,表示向她学习什么的,希望她能多支持。雨潇潇倒也没说什么,只是说大家都是好姐妹,以后要互相帮助。谁知她当面说得挺好,此后却经常在众人面说我的错误,挑剔我的不是,还违反规定休假,有什么事情也不和我通报,自作主张。季度总结时候,她竟然越级向高一级领导汇报工作计划和工作业绩。大家都看不过眼,都说我好性格,是个傀儡上司,听到同事的评价让我感到不知如何是好。
防冷面“杀手”对策
1. 加强学习。你要常向在业务上比较权威的老同事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领导水平。这样不仅同事服了你的能力,而且老板也喜欢勤奋学习的人。
2. 要以柔克刚,以心换心。同事中难免会有妒忌你的人,这可是你的隐患,一定要小心翼翼地清除这枚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千万不能让它危及你的职位,对于妒忌你的同事,最好不要正面交峰,以免触痛他的敏感的自尊。
3. 你坦诚相对,他以为你软弱可欺;你出了成绩,他嗤之以鼻;你以心换心,他说你虚伪。总之你提升就是你最大的错,对于这种人,不要客气,跟他反唇相讥,割席断义。
遭遇杀手之三:同事之间争功邀赏
受害人:周周,28岁,广告设计师
那天一早,我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写字楼。
当我看过自己桌上的鼠标,我知道又有人动了我的电脑,这也意味着又有人偷看了自己的企划方案——昨天晚上下班前我压在鼠标底下的牙签不见了。
一定又是安华!
我老是在想:作为朋友我是不是上辈子就与安华有深仇大恨。在这个公司里,与安华合作的时候,她总是将功劳占为已有,特别是那一次,我和她共同加班赶一个方案,因为我有事出去一会儿,可正巧此时上司来了,她忙不迭地说:“领导你看,我和周周多辛苦才干完这活儿,这会儿她都收工了,我还要赶报告。”不仅如此,她时时处处与自己抢客户、抢待遇、抢薪酬,最近竟然变本加历,开始抢自己的点子——白痴都知道一个绝妙的点子在广告公司意味着什么!
这种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向上司投诉.是我真的不甘心自己的功劳就这样被安华占去。
防冷面“杀手”对策
1. 建立良好关系。主动与老板建立良好关系,也要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让老板知道这是你们共同想出的成果,而非单一个人成绩。把自己的工作业绩先详细地记下来,然后一一呈现给上司。
2. 早早在办公室公开你的点子,这样就能杜绝自己的点子被他们所占有。因此,尽量在会议、同事聚餐或公共邮件中分享你的新创意,即使计划尚未完全形成,但大家都会知道那源自于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