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薪”希望 ——2003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薪资篇
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尽管公历的元月已经过去了一半,但是在中国人眼里,只要农历的除夕未过,这一年就不算结束,因此赶在春节之前写下这样一篇年终盘点,还算赶得上这趟晚集。
搜索2003年职场的关键词,非典、绿卡、扩招、海待、长三角、洋猎头……个个如雷贯耳。无论是4月被非典肆虐的职场,还是7月现身北京的 “绿卡”;无论是由201万扩招毕业生组成的求职大军,还是由“海龟”(海归)蜕变成的“海带”(海待);无论是政府间深度合作推出的“长三角”,还是首度被人才市场接受的“洋猎头”,这一切的一切都不会从我们将来的记忆中消失……
翻开2002年无忧指数的岁末盘点,我们惊讶地发现,在这短短的一年间,无忧指数的有效职位数竟然上扬了足足一倍,170593席比之2002年底的81639席,增长了109%,如果不是春夏时期非典的突然肆虐,无忧指数在2003年底突破20万大关应该不是一件难事(见图1)。
云游的“和尚”多了,肯收留“和尚”的大“庙”小“庙”也在增加,但是“和尚”们却发现,如今“庙”里给出的“伙食”却是越来越差……据不完全统计,光是2003年进入求职市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200万之巨,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新“和尚”、小“和尚”,再大的“庙”也做不到普渡众生,因此僧多粥少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问题不仅在此,喝上粥的“和尚”们也发现如今的粥是越来越稀了,仅仅裹腹而已。
根据无忧指数显示的数据来看,2003年职场的总体起薪处于低位盘整趋势,2000元以下的薪资段占了三成,3000元以下的薪资段占了五成,而6000元以上的起薪只占了区区两成。在一些行业稍好的企业,毕业生的起薪点普遍下降了25%左右,其他一些行业起薪点更低。专家分析原因,其中既有供求关系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人才供求结构不匹配,教育体系和结构变化滞后。

同2002年底相比,四大核心城市的职场版图变化不大,只不过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排名顺序调整到了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相比广州和深圳的易位,上海抢得2003年度职场霸主的意义似乎更为重大(见表1)。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在职人员纷纷南下到广东、深圳、珠海等地,进入21世纪,这一人才流向又呈现出新的态势,流向上海及江浙一带的高校毕业生及社会人员越来越多,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已经击败了以穗深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成为了当今全国的人才新高地。吹响“东进序曲”的标志应该首推7月9日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六个城市签署的“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合作协议,这一协议的意义在于通过了政府间的深度合作,以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带动了人才开发的一体化,真正意义上突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
从无忧指数提供的数据来看,上海、广州、深圳的瓶颈薪资出现在4500元,而北京的瓶颈薪资则出现在6000元。根据2003年底出炉的《横店人才网2004年白领薪资报告》显示,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中,虽然上海白领的平均年薪位居第一,但是薪酬水平却是最低的。仅以薪酬水平最高的“总经理”职位为例,有“补充医疗、养老保险”的比例为21%,而北京和广州分别高达71%和49%;上海总经理中享有“收益分红”的26%,北京和广州则分别为72%和35%。但是四大城市中总经理有“补充公积金”的比例是最高的达到37%,北京和广州分别为33%和24%,显示在各种福利条件,房贴受上海人白领的重视,这与上海火热的房市紧密相关。目前上海白领的房贴或一次给予,或逐月发放,少辄数万元,多辄几十万,而且由企业缴付补充公积金后在购房时还可以获得更高贷款额度,这对95%有在上海置业安排的白领说的确意义不小。

有谁能想到两年前在NASDAQ上曾经被打得满地找牙的“网易”竟然会在2003年一路飙升到了70美元的天价?随着开发网络游戏的“有意栽花”和经营短信平台的“无心插柳”,经历了三年寒冬的互联网行业,似乎在2003年又迎来了小阳春,无论是卧薪尝胆的丁磊,还是意气风发的陈天桥,他们都是2003年的赢家。有道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在这变化莫测的时代,想选择一个长红的行业一劳永逸显然已不大现实,河东河西的规律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兴衰上得到了印证,“热门”与“冷门”也只能代表着一段时间。
互联网行业的小阳春带动了IT类职位的回暖,尽管同销售类职位的一马当先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和工程技术类职位的距离已经在拉近。从薪资分布的情况来看,IT类职位和工程技术类职位的起薪大多在3000~4499元之间,要比销售类的2000~2999元薪资段高一些。六大职能中有效职位数最少的是金融/财务类职位,而且起薪也大多集中在3000元以下薪资段,联想到目前在职场上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还很明显,想要吃上金融饭还真不是一件易事(见表2)。

在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在屡屡碰壁的求职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理性,尽管外企仍然是众人眼里的香馍馍,但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抱着“非外企不嫁”念头的求职者已经属于凤毛麟角,选择一家合适的民企或者私企栖身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的地方,何况从待遇上来讲,一些民企大鳄的出手也颇为阔绰。
无忧指数17万的有效职位数中,光民企/私企/非上市公司就占了将近3万席,这个数字要比外商独资欧美企业足足高上一倍,民企在人力资本这个领域上显示出的雄心壮志已经昭然若揭,不仅要吃外企吃剩的,而且连外企无法消化的和尚未进食的人才都要一网打尽。纵观诸多民企/私企给出的薪金条件,平心而论还是起薪还有些低,但是突破了4500元和6000元这两个瓶颈薪资段,民企在高薪段上并不输给任何外企(见表3)。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有魄力的民企/私企老板愿意拍出一些“决不输于知名外企”的年薪来悬红求才,现在对于从外企跳槽到民企/私企的人来说,薪资福利上的接轨已经问题不大,如果能够安然度过磨合期,那新年的“薪情”应该还是相当不错的!

(完)
上一条:
2003年2月无忧指数薪资篇
下一条:
2003年2月无忧指数才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