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崛起黄鹤楼 ——2005年3月无忧指数武汉篇
作者:横店人才网 来源:横店人才网www.328job.com 日期:2014-05-17 浏览

横店人才网328job.com:


    三月正是珞珈山下樱花盛开的时候,尽管那些樱花包含着屈辱的回忆,但是它们传达的仍然是春天的希望和信息。

    打开一份中国地图,你能赫然发现——中国的地理中心在武汉!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距离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的直线距离都在1000公里上下,在交通不便的从前这里甚至是整个中国西部的唯一水路出海口。深厚的荆楚文化积淀和垄断性的地理优势使武汉自古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经贸发达的地方,按理来说它应该在中国的经济版图和人才版图中有着和其历史及地理地位相称的份量,但是现在这个面积占世界前十、中国第一的大都市,其GDP排位却只是国内第13,经济总量已被青岛、大连、宁波和苏州等中等城市超过,而大批的重点名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们也纷纷流失外地。武汉衰落得令人遗憾,但武汉人性格中的那份血性和倔强却使他们并不甘心接受这种衰落——“中部崛起”的概念清晰而且明确,江城期待着重写当年的辉煌。要崛起离不开人才,本期无忧指数(www.328job.com)就与您一起关注一下江城武汉。

加速度的薪资崛起


    相比沿海经济核心地区,武汉的薪资水平和其民风一样质朴简单,在无忧指数(www.328job.com)各薪资段有效职位数比较中,1500元以下为主力军团,占总数的32%,1500元至1999元和2000元至2999元各占去了21%,之后3000元至4499元减少为12%,4500元至5999元为8%,之后高端的6000至7999和8000至9999锐减到只占1%,而更高端的10000至14999和15000以上稍有反弹,分别占到有效职位数的2%(见图1)。

    单从薪资数据来考量,武汉的数字并不值得炫耀,甚至有些寒碜,但若是将物价和购买力等参数一并考虑的话武汉的收入水平并不差,据权威机构统计,2005年元月份,武汉市市场物价起步相当稳健,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12月份上涨1.8%,比上年同期上涨1.9%,涨幅在36个大中城市中仅排在第9位。据武汉市统计局数据,2004年武汉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5971元,相比上一年增幅超过了16%,由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立竿见影,并且还将持续地进行下去。2004年,武汉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88.6亿元,增长3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6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8.89亿元,增长21.7%。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武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64.05元,比上年增长12.2%,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创下了近7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最好水平。

    就像一辆挂在一档的汽车,刚开始速度很慢,一旦档位推上去,油门踩下去,加速度就起来了。身处武汉这个正在快马加鞭扬蹄奋进的城市,也许拿多少并不重要,陪着它一块成长,当它长大之日,也就是自己荷包鼓鼓之时。

全方位的行业崛起


    先来看武汉市官方公布的十大重点行业:

    钢材制造业:以武汉钢铁公司为龙头,以钢材主体为基础,发展钢材深加工和再加工,延伸产业链。

    以轿车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业:汽车行业需要加快发展轿车、客车、特种专用车,壮大整车制造的规模和实力,通过招商引资促进零部件的同步发展,形成武汉汽车产业链和企业群。机械制造行业重点是发展三大产业链——重点发展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及环保锅炉;重点发展重型、超重型等数控机床系列产品,带动机床零部件以及模具配套发展;形成船舶设计、制造、配套产业链及企业群体。

  光电子产业:重点是调整结构,在进一步壮大光通讯和能量光电子的同时,大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同时积极发展元器件和关键配套件,形成消费类电子产业链和配件生产企业群体。

  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及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大力引进医药大企业、大品牌,把中药主体企业做大做强。科研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快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化步伐,培育形成一批生物医药企业群体。

  环保产业:围绕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产品与装备的发展,组建专业化加工配套群体,重点发展烟气脱硫与除尘、污水治理、“消白”技术与相关产品。同时以项目为依托,建成青山环保产业园。

  烟草及食品工业:重点发展中高档系列卷烟、优质啤酒、系列奶制品、方便食品和系列饮料,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纺织服装:重点发展中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布、装饰用布、时装、针织内衣等产品;加快服装辅料及配件的发展和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的建设,上下游延伸,形成服装加工链和企业群。

  造纸及包装印刷:加快实施百万吨造纸工程,大力发展文化用纸和包装用纸,带动包装印刷企业群体的发展,形成造纸及包装印刷产业链。

  石油化工:实施旧企业的改造,重点发展原油深加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化工原料及其延伸产品,形成一系列的石油化工产品产业链。

  家电:重点围绕空调器、洗衣机、橱具小家电3类产品。

    制造业 从以上十大行业不难看出,制造业在武汉有着深远和广泛的地位和影响。在张之洞的努力下,武汉从19世纪中叶开始便逐步成为了中国的制造业重镇,虽然其间发展屡有坎坷,但丝毫不影响武汉在钢铁、重工、船舶、锅炉等传统行业当中的显著地位。在武汉市政府的官方网站里把 “振兴武汉制造业”作为一个焦点专题来讨论,充分显示出传统制造业的二次革命是武汉重新崛起乃至整个“中部崛起”的重要一环。在2005年3月无忧指数(www.328job.com)武汉各行业有效职位排行中,制造业以1013个高居第二(见图二)。从去年下半年颁布的《武汉市制造业技术操作人才评价试行办法》不难看出,为了重振武汉现代制造业,武汉市政府充分意识到了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特别是相对落后和陈旧的制造业重焕青春的重要性,以行政的手段来确保和提高制造业技术操作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制造业技术操作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希望能够更好地选拔大批高技能人才,并且把制造业技术操作高级工程师、工程师首次聘任期内专业职务津贴所需经费,纳入市财政专项预算。如今,武汉市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信息技术 关注了排名第二的制造业,当然不能漏掉排名第一的信息技术产业。在武汉市政府发布的武政〔2004〕71 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政府将每年安排 1000 万元的软件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软件产业发展,对投资额达到1000 万元的集成电路制造项目的建设期贷款部分给予最长可达3年的贴息,对具有普通高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软件和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并且对于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给予政府提供的资金补助和奖励,另外对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还有相当的税收、财政、教育、海关等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详情请参见武汉市政府有关文件)。

    汽车业 汽车产业不仅仅是制造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武汉市制造业的核心所在。标致、雪铁龙、丰田……一大批国际著名汽车厂商与东风的联合使武汉成为目前国内几个汽车业核心城市之一,根据规划,一个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辐射能力最强的汽车城,将在两三年内由3平方公里扩展到10平方公里,拥有汽车销售企业达到144家,尽管与上海、广州等还有一定差距,但其规模和潜力不可小觑。快速的成长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江城汽车人才匮乏的新闻不绝于耳,懂外语、有汽车行业背景、有国际化公司管理经验的高级汽车人才更是成了武汉众多合资汽车厂商追逐的香馍馍,为了能够招揽才俊,有的企业甚至开出了“上不封顶”的价码。

    有人预言武汉将是下一个上海,还有媒体把武汉称作“中部崛起半径的圆心”,而我更希望把武汉叫做“中部崛起半径的峰顶”,要成就这一切,就首先要成为人才的高地,“武汉城市圈人才合作计划”显然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的那份浪漫主义我感受不了,只能说一声:“仙人原不在,贤人本自有,若是一心图崛起,何来空余黄鹤楼。”